"学校设置了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我在参与创业项目展览、比赛和活动中,不用担心与课程冲突的问题了。"一位正在创业的重庆城市职业学院学生这样说道。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呼唤更多具有创新创业素质的人才,高校作为培养这类人才的基地,承担着重要作用,高校如何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如何**学生创业***,如何教导和指引学生创新创业等问题都值得深思。为此,中国教育在线记者就重庆城市职业学院提出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采访了学院副校长刘仲全,期待对创新人才的培养过程中的遇到的问题、成功的经验获得更深入的了解。
"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要回归到教育本质上来思考,解决'教'的难题,才能建立这样一个体系"刘仲全这样告诉记者。他谈到,自1972***教科文卫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提出了,时代的教育和学习,要从维持性学习转为创新性学习转变后,国内逐渐兴起,80年代武汉大学提出了创新、创业、**三大理念,到21世纪初,因高等教育扩招后,学生就业问题出现了结构性矛盾,国家强调创业教育,试图通过创业教育来缓解就业压力,这样就给社会一个错觉,创新创业教育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而开展的,但仔细分析后,创新创业教育应是一种教育本质。刘仲全表示,"教育是人的教育,人有受教性、可教性、差异性和**性四种人性,正因为**性,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向前进步发展,新事物才不断涌现,因此创新创业既有现实因素又有人性驱动,学校基于此提出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既是响应国家号召,也是回归教育本质的一种思考,把两者结合才能落到实处。"
在创新创业行业的理论和实践中,对创新创业教育能不能教的问题,一直是社会、学校和学生们关注的焦点。刘仲全说,"创新有三个层面,一是意识,二是过程,三是结果。如果只从结果来看,任何创新创业都****,不可模仿,因而不能教。"他举例说明,像蒸汽机、电灯、中国四大**都是创新的结果,每一种新事物、新业态、新模式,*次出现都是新的,再次就是模仿,这样狭隘的理解,创新就不可教。但从创新是一种意识,创新是一个过程来看,创新就可以教,因为人的本性有**性,任何创新也不是偶然的,是有规律可循的,只是要知识、意识、能力与机遇相结合,必然和偶然相结合,这样创新创业就能教。我们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和回答而诞生。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心在哪儿?与本科院校,双**高校相比较,更注重哪些方面?副院长刘仲全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学校以创新驱动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为指导,把学校的重心放在创业教育上,以创业入手,以就业落脚,不断培养创新创业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