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走寻常路 辞官卖“红薯”

来源: 互联网

推着自行车,从500元起家到成为一个影响海内外的企业家;从一块平凡的小红薯到一个超越平凡的大产业,他将红薯低廉的身价提高了23倍,使当地的薯农富了起来,而自己也拥有了3000多万元的资产,拥有了一个年产值近亿元的企业。

1960年出生于四川三台县谭家沟的邹光友,因从小家境贫困顿顿吃红薯,吃出了胃病,他*大的愿望就是长大后一定要跳出谭家沟,再也不吃红薯了!

1982年,邹光友从西南农业大学毕业分配到安县土产果品公司,后又被调到三台县建设区任科技副区长。到区公所**天,区长就给他布置一个任务———到甘肃将红薯高产技术引进回来。

取经回来后,邹光友带着“新经”走镇串乡,指导农民科学种植红薯,当年建设区的红薯增收了近两成。然而,丰收并没有给老百姓带来喜悦,因红薯价格低廉,薯农们很少费心去卖红薯,大多用来喂猪了。

难道煞费苦心提高了红薯产量,就为了喂猪?邹光友开始调查市场行情,不久,他发现城里人涮*锅时喜欢吃红薯做的粉丝。邹光友心里一亮,对啊,为何不带领老百姓搞红薯加工,提高红薯身价呢?从此,邹光友开始了他和红薯的不解之缘。

经过几个月努力,他的**个产品出来了,粉丝下锅后不断、涩味变小,比城里*锅店卖的还要好。于是他在全区建起了30多个红薯粉条加工点,还有近50家手工加工作坊。

在企业运作模式上,“光友薯业”以带动薯区农民脱贫致富为宗旨,形成了“农户—公司—市场,“科研—培训—生产”的“双哑铃”产业化经营模式,把薯区作为**生产车间,传播**红薯高产栽培***,培训精白薯类淀粉加工**技术并优价提供成套设备,还与加工户签订淀粉回收合同,形成以科技为支撑,以服务和信息为纽带,以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利益机制为杠杆的薯类开发产业链。

投稿作者:蒋皮皮123
首页 创业信息 文章详情

相关推荐

关于我们 | 极速版 | 电脑版 | 客户端

电话:023-62873158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