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之彦博士,CQF中欧EMBA,指数与量化投资事业部总经理,基金经理,15年证券从业经验。曾在广发证券和中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后流动站从事金融工程工作,2005年加入华安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历任研究发展部数量策略分析师、风险管理与金融工程部总经理,2013年6月担任指数投资部**总监。2015年1月担任指数与量化投资事业总部总经理。现任上证180ETF、**ETF、创业板50ETF等基金经理。
*先非常荣幸,也很感谢,因为今年我是**次在券商的会议上做报告,如丁总所言前段时间我的主要精力放在基金产品上,今天我的报告1/3的时间要来讲创业板50ETF。今年是公募基金20周年,因为机缘巧合,像创业版50今年做的是成功的。除此以外,我还想谈一下我们的行业,因为对于基金公司乃至资产管理行业,*重要的是,你站在自己的角度管多少资产?以及站在客户的角度,客户是否**?
其实为什么我跟丁总有这个深度合作,是因为他对资产配置的重视程度非常之高。当然微观层面没问题,他的团队刚才讲了很多量化的东西,有些东西实际上是非常**的,但更重要的是对资产配置的认识和理解。我们5月25号将在北京召开一个较大规模的会议,也得到了协会和交易所的大力支持,然后也会请丁总做一个发言。我觉得资产配置是非常关键的,不瞒大家说我见过管2万亿大资产的**,两个星期前也见过管9千亿的**。他们听完我们的演讲和介绍,觉得能帮助到他们的不光是我们的产品,他们更希望听到你对市场各类投资品有没有自己观点和看法?我是在想公募基金20周年,大家都在庆祝,但事实上,12万亿规模里7万亿是货币,这显然不太符合国内公募基金的发展趋势。如果7万亿是量化,7万亿是指数,或者起码也是我们的选股模型,那才是正常的。刚才我到隔壁去转了一圈,搞TMT的,他们讨论个股,*热的很。所以事实上关键还在于我们在做什么事,一个行业的发展意味着大家的机会更多,但行业发展到底谁的机会,是搞主动选股人的机会大,还是我们搞量化的,搞指数的,搞ETF的机会大。我认为指数与量化是不分家的,为什么?因为量化是随着指数发展而起来的一个行业,大家可以从美国的历史看得很清楚。实际上,做量化选股的、做指数的和做ETF的都是同一拨人,国内是这样子,海外一开始也都是这样子,后来随着业务的细化有了分支,实际上国内合在一起的都是大公司,分开的发现都有点困难,为什么,因为这两拨人的业务都很类似。其实,我们中间也分过,也把量化团队分出去,后来他们说许博我们这样存活挺困难,那就收过来吧再回来。实际上我们现在又变成了一个团队,在一起是趋势,为什么?大家都是学物理、数学、统计学、计算机出身的,然后转到金融上来。我相信大家在座的都是工科为背景,后来读个金融硕士,在美国学个金融硕士或在国内学个财务,或者半路转行。
我在想,我们这个行业怎么做大,怎么给大家**更好的影响?怎么借助我们新的资管行业?现在的市场处于大发展阶段,要搞净值化,所有**的东西全打掉,银行理财不能**,结构性存款不能**,基金公司的那个分级A也不能**,**早就关掉了,基金公司的**产品全关掉。所以整个市场进入净值化,有本事就做出收益来。这个市场机会有没有?我认为有,而且相当*大。因为什么?是因为这一波拿大*的人心慌了,以前他们可以东凑凑西凑凑,跟大家拼点收益还给投资人,或者把问题往后推。现在不行了,单独记账,要是给投资人亏了,他拉横幅来,所以不能亏,那只有找好的产品,好的投资管理人,这样才找到了我们。我觉得要永远有做乙方的心态,因为我觉得这个心态很好,包括跟丁总的合作,跟公募的合作,大家共同成长。所有人都把自己看做乙方,大家共同想办法来解决我们面临的共同问题,整个社会才会发展。所以我的**个想法就是,量化这个行业是一个朝阳行业,一个快速发展的行业,我们现在的问题是什么,出在哪里,所以大家有没有办法共同提高,有一些机制性的问题需要思考。实际上我做ETF的时间多一点,量化是我交给我的一个团队,现在我18个人有10个人做量化,8个人在做ETF。我们今年从120个毕业生里面选了3个人,我全程参与了,我觉得年轻的学生兵们比我更有潜力,他会算模型、愿意主动加班,有了这些才有梦想有希望。工作分为三个层面,**层就是很多人仅仅把它看作份工作,上班下班;第二层,大家觉得这个事情还挺有意思,能干出点事业来;第三个层面,我给我的团队鼓劲,大家要有梦想,要有追求。你的追求是什么,仅仅是在上海买一套房子住下来,我觉得不应该仅仅是这样的,搞金融的没问题,只要下功夫干,肯定能出成绩。但是你更高的追求是什么,你有没有能力在资产管理行业给投资人带来更好的服务价值?实际上我觉得大家都有这样的追求,只是有没有被激发出来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