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投泡沫的繁荣下,投资与创业成了时髦的运动。当一个本应是小众的、具有高门槛、专业性强的领域变成一个全民活动的时候,或许这个领域也就处于一种病态的发展阶段,新一轮的洗牌也就不可避免的发生。*终,这个事情果然发生了,公司倒闭成灾,受伤的心灵成河。
泡沫下的眼泪
在如今创业热潮之下,每天都有新的创业公司成立,同时却也接连有公司破产倒闭,可谓在行业繁荣的同时,隐藏着重重危机。据不**统计,截至2016年10月初,创业公司倒闭总数就达到2500家,已超过创业总数的10%,其中不乏*轮获资过亿的明星公司。如果说2015年是资本和创业者的寒冬,那2016年则已沦为寸草不生的极地。在如今经济寒冬的市场大环境下,曾经只需要一个PPT、三俩个热血青年和一个共创牛逼未来的愿望就能轻松拿到**的时代已经*****了。如今在资本市场上的公司即使顺利的完成A轮**,却远远没能达到安全着陆的地步,一不小心便会淹没在潮流之中。
继之前我们把焦点集中在众创公司之后,我们不禁也在思考创业公司的命运。如何在这场残酷的斗争中存活下来,而不仅仅如泡沫一般,在阳光下晶莹透亮却*终曲终人散***迹?这点或许更值得我们的思考。创业公司创业却不创新,死亡逻辑有迹可循?
为何一夜之间,楼宇俱倾?这场看似是资本寒冬,**遇阻而引发的创业大洗牌,实则背后有着怎样的逻辑?我们从两个维度来思考这些问题。
创业公司创业却不创新
一直以来,中国的创业者考虑的都是如何实现资本的扩张和积累,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而创业公司的“创”我认为就是“创新”,没有创新何谈之后的繁荣扩大,实则无水之源,无本之木。
美国有很多众筹的项目,例如Mommy Watches母乳质量检测器、Neoring戒指磁性手机架、NextGen 3D打印人体工程学厨师刀……诸如此类的创业案例在国外很多,国外创业者更多的随心而做,抱着自己的项目能够研发成功的目的,*后能被谷歌、苹果等大公司收购就心满意足,并不报有靠此发家致富的梦想。然而,中国的创业氛围却全然不同。中国创业者不谈什么用户体验、不谈科技创新,而多是刚刚完成天使**,就幻想之后的几轮**以及之后的IPO上市等远不可及的未来。
在更多的创业者眼里,能够借创业摇身一变成**,这是他们创业的强烈动力。
因此,在中国,模式创新占创业总数的80%,而发达国家的技术创新则达到60%。曾有中国金融街大佬这样描述到他的美国硅谷之行:在硅谷看100个项目,有30个以上是技术项目;而在中国,100个中都找不到一个技术项目。中国很多以模式创新为亮点发展的公司(例如:小米、淘宝等)在发展的初期能够获得很大的成功,然而这种成功并不能推而广之。